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演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贼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浚灭吴为止之九十七年间史事。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心故事是魏、蜀、吴三国的纷争;所谓「演义」,是将历史事迹演成小说。既然是小说,那么就有作者的渲染与穿插,像空城计在正史「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并未记载,与历史不符,不能将它视为真实的事情。
罗贯中是流落江湖的文士,天下大乱,他怀才不遇而专心著述历史故事,藉以抒发胸中不快。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军阀割据、盗匪蜂起,三国鼎立时,争战连年,那时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佳话频传,有许多壮丽雄奇、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后世、活跃于民间。
三国演义小说的主旨,不外乎「忠孝节义」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义方面特别力宣扬。自王莽篡汉,经东汉刘秀到三国,忠的道德挫折而义抬头、被标榜,作行为标准。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孙权表现仗义江湖的本色,三国的人物故事显出浓厚的义的色彩,是真正的在演「义」了。满清入主中国,自命为大义之举,开国的几个皇帝都很欣赏「三国演义」这部奇书,目的是要牢笼汉人,基于大义而效忠清朝皇室。于是风行草偃,三国演义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其文言跟白话相差无几,文字简洁流畅,章法严密紧凑;虽然有些杜撰了「迷信」,如借东风、诸葛装神、木牛流马,但仍对一般群众很有感染力。过去有很多国文教师主张学生熟读三国演义,来打好作文的根基,乃因为三国的文字功力、魅力是不容低估之故。它又「叙事说理委婉动听,描绘人物栩栩如生,资料取舍精微切当,情节发展高潮叠起」,颇有文学价值。
三国演义有戏剧性、智能性,有政治观、军事观、伦理观等。有人把它当作「说话模板」;有人把它看作「兵书战策」;也有人把其中人物当作偶像来学习。引伸的用法,如善用兵是「小诸葛」,勇战者称「常山赵子龙」,结拜兄弟是「桃园结义」,卜卦看相以「赛诸葛」为招牌,宗亲会把「刘关张赵」认同一家。饿了说「肚子在唱空城计」,办事缺钱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更有一些谚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不计其数,这无非证明三国演义对华人社会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最近几年,台湾的出版界更出版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抽丝剥茧、引人入胜的焦点另类读物,诸如「画说三国」、「三国韬略学」、「三国韬略大智典」、「曹操争霸经营史」、「诸葛孔明」、「三国谋略学」、「三国乱世经营学」、「36计说三国」、「三国人才学」等等。这些书有的以现代经营学的观点着笔,写在商场求才;或领袖人物驾驭之术、说服术、情报搜集、化危机为转机;或写处世智能、谋士斗智斗力的劲道;或阐释「兵者,诡道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充满振聋发瞶,耐人寻味的启发和提示。总之,以上都是阐述古人的精髓,俨然成了现代的「三国学」精华,开启一个新的思索空间与方向。从古书三国故事挖掘宝矿、智能,应用于今日国际诡谲局势及社会的竞争角逐,足见老书「三国演义」的后续吸引力与价值,到二十世纪末仍未衰减,且已登上商场经营的舞台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演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贼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浚灭吴为止之九十七年间史事。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心故事是魏、蜀、吴三国的纷争;所谓「演义」,是将历史事迹演成小说。既然是小说,那么就有作者的渲染与穿插,像空城计在正史「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并未记载,与历史不符,不能将它视为真实的事情。
罗贯中是流落江湖的文士,天下大乱,他怀才不遇而专心著述历史故事,藉以抒发胸中不快。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军阀割据、盗匪蜂起,三国鼎立时,争战连年,那时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佳话频传,有许多壮丽雄奇、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后世、活跃于民间。
三国演义小说的主旨,不外乎「忠孝节义」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义方面特别力宣扬。自王莽篡汉,经东汉刘秀到三国,忠的道德挫折而义抬头、被标榜,作行为标准。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孙权表现仗义江湖的本色,三国的人物故事显出浓厚的义的色彩,是真正的在演「义」了。满清入主中国,自命为大义之举,开国的几个皇帝都很欣赏「三国演义」这部奇书,目的是要牢笼汉人,基于大义而效忠清朝皇室。于是风行草偃,三国演义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读物了。
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其文言跟白话相差无几,文字简洁流畅,章法严密紧凑;虽然有些杜撰了「迷信」,如借东风、诸葛装神、木牛流马,但仍对一般群众很有感染力。过去有很多国文教师主张学生熟读三国演义,来打好作文的根基,乃因为三国的文字功力、魅力是不容低估之故。它又「叙事说理委婉动听,描绘人物栩栩如生,资料取舍精微切当,情节发展高潮叠起」,颇有文学价值。
三国演义有戏剧性、智能性,有政治观、军事观、伦理观等。有人把它当作「说话模板」;有人把它看作「兵书战策」;也有人把其中人物当作偶像来学习。引伸的用法,如善用兵是「小诸葛」,勇战者称「常山赵子龙」,结拜兄弟是「桃园结义」,卜卦看相以「赛诸葛」为招牌,宗亲会把「刘关张赵」认同一家。饿了说「肚子在唱空城计」,办事缺钱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更有一些谚语,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不计其数,这无非证明三国演义对华人社会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
最近几年,台湾的出版界更出版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抽丝剥茧、引人入胜的焦点另类读物,诸如「画说三国」、「三国韬略学」、「三国韬略大智典」、「曹操争霸经营史」、「诸葛孔明」、「三国谋略学」、「三国乱世经营学」、「36计说三国」、「三国人才学」等等。这些书有的以现代经营学的观点着笔,写在商场求才;或领袖人物驾驭之术、说服术、情报搜集、化危机为转机;或写处世智能、谋士斗智斗力的劲道;或阐释「兵者,诡道也」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充满振聋发瞶,耐人寻味的启发和提示。总之,以上都是阐述古人的精髓,俨然成了现代的「三国学」精华,开启一个新的思索空间与方向。从古书三国故事挖掘宝矿、智能,应用于今日国际诡谲局势及社会的竞争角逐,足见老书「三国演义」的后续吸引力与价值,到二十世纪末仍未衰减,且已登上商场经营的舞台了。
创造属于你的辉煌。
也许奸雄,也许英雄。
1
做人不能得意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