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的打坐有什么区别,我不是很清楚。但是瑜伽冥想被称作“移动中的冥想”,并不是打坐的。当然也不是一定不能打坐,打坐也可以冥想,做体式也可以冥想。瑜伽冥想最常用的方式是躺着【摊尸式】,次常用的方法是【唱颂】,然后是【体式】,然后是【呼吸法】,然后是【跳舞】(你没看错),然后才是【打坐】。另外还有【践行】,【学习】,【奉爱】等等冥想的方式。瑜伽中的冥想是很高的境界,跟佛教和道教的概念都不同。道家的打坐很多时候是为了守一静气。道人练阳,有时候不得不收敛阳气,而且这是到了很高的地步再谈打坐。没有专注的能力,只能是空耗精神,身心分离。佛教只练阴、不练阳,不可取。出离之道,违背人性。善建者不拔。瑜伽有很多流派,凡是教人怎么呼吸、怎么冥想的都不靠谱。道法自然,专注的状态就如同睡觉一样,无为之为,日用而不知。所以,自然呼吸,专注目标去呼吸,而不是专注呼吸而呼吸。冥想空耗心神,看似放松,其实是以神凝神、骑驴找驴,神不静自然不能养。最后是身心分离、走火入魔。不是虚言。专注可以补神。真正的专注是不知道自己在专注,专注于目标而不是专注于达到这个目标过程中的身心反应。鱼在水中不觉水。平时多锻炼,动增阳,动而能静(比如,动得越多,坐得越久,就是这个道理。)、动静结合,自然温润如玉、含而不露,这也是气质高表现。每个人审美不同,明辉不溢,同气相求了。求仁得仁而已。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看方寸是佛教认为人应当先出世,修成了再回来完成人间的义务。把自己看没了看外面是由内而外。在世间由外而内好练,因为大家都有家庭事业。由内而外大家可以试试,头很难抬起来。因为出世很自在,很容易进入状态。但是抛弃责任了,没有压力,不想回来了。都是以有带无,以无还有,以有化无,无中生有。清静经曰:远观起物,物无其物,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心经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佛教和道教从理念上到功法上都是平行发展的,不存在什么双修,会出问题。虽然到一定时候练法一样了,但是初学者还是得一门深入。除非是到很高水平的大修行者才能谈道佛双修。
瑜伽冥想莲花座姿势,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不太舒服的姿势,更别保持这个姿势很久。膝盖关节背都会不舒服。所以瑜伽有一套称为体式的东西,通过不断练习,打开关节韧带等,直到有一天可以在莲花坐姿保持达到45分钟不动(不是忍着痛不动),身体上达到可以冥想的条件。瑜伽体式在练习过程中还有一个就是通过对呼吸的控制达到觉知,同时可以屏蔽外界影响(除了呼吸,关注不到周围声音光线人等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专注,这样心可以达到冥想的条件。接下来瑜伽有一些理论和方法帮助冥想入定,至于能不能达到瑜伽八支最高境界的三摩地境界,这估计要看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