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树怕剥皮,人怕激气。”激就是激动,心有所感而表露于外者,不管是言语的挑拨或事情的刺激。孟子说过:“一怒而天下定。”这怒因刺激而起,勇气也从胆中生,许多事业凭一怒而成,也有无数坏事起于一怒之起。可见这“激”的功用,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祸及本身。
所谓“激将”,是指通过语言或行动,触及对方的自尊心或己方的自信心,进而引起他们的愤怒、怨愤或激情,使其下决心去做某件事或说某句话。从反面说,对个人来说是挑拨,对团体来说是煽动,手段不同,目的一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时自尊心会受到压抑,你故意刺激他,就可能使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压抑中解放出来,使潜在的积极性得到表现。以解放了的自信心代替被压抑的情感,往往能激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在人际交往时,特别是面对比较特殊的劝服对象,有其独特的价值。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正确地运用“激将法”在交际中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一是“明激法”。就是针对对方的状态直截了当地给以贬低、否定的语言刺激,刺痛之。激怒之,使之“跳起来”以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例如,某造纸厂改革用人制度,张榜招聘中层干部。工人们都希望有能力的技术员小黄揭榜,可是他却瞻前顾后,不敢揭榜。正在工人们为此着急的时候,一位老工人直言相激道:“小黄啊,厂里花了那么多钱送你上大学,学了一肚子玩意儿,可你连个车间的担子都不敢挑,真是个窝囊废!”“我是窝囊废?”小黄一气之下!当场揭榜,出任了车间主任,工人们皆大欢喜。
明激法直接贬低,否定对方。话语尖锐,刺激性强,对对方的自尊心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往往对方会不服气,不认“熊”,反过来否定你的意见,这样,否定之否定,就实现了你本意要达到的目的。
二是“暗激法”。就是有意地褒扬第三者,暗中贬低对方,激发起压倒、超过第三者的决心。
刺激性语言在一定情况下能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运用激将法,还要注意方法得当,掌握分寸。
首先,被激将的对象要有较强的自尊心才能奏效。
其次,被激对象有一定的能力,虽然有自尊心而无能力,也难以取得效果,或者可能适得其反。《读者》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叫《美丽的歧视》,在高考复习时,一位叫大伟的同学被张老师点名要他背英语单词,可是大伟这时正在偷看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道:“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大伟当时仿佛要爆炸了一样,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张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说着他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他用功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后来他才知道,正是张老师用“歧视”——就是激将的方法使大伟进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相反,有一个学生成绩一贯很差,面临考试了,父亲对他说:“你再不好好学习,这次考试再不及格,就别进这个家门,我也算没你这个儿子。”考试之后,这个学生好几门都不及格,便不敢再进家门,竟投河自杀了。这就是这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逼得孩子走向了绝路。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激将法时,要知己知彼,掌握分寸,因为使用激将法的言辞一般都是激烈的,但不能变成恶意的攻击和谩骂,“过”和“不及”都难以奏效。另外要对所激对象有较多的了解,这样才能把握对方能够接受的“刺激”的强度和方式方法,才能使对象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意识,指挥自己的行动。
当然,使用激将法要看对象,年轻人弱点是好胜心旨,“激”就要选在这一点上,你越说他害怕他越勇敢!老年人的弱点是自尊心,此点一“激”就灵,你越说他不中用他就不服老,越逞强。
反唇相讥
讽刺,在交际语言中是一种有较强刺激作用和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而反讽则是针锋相对,毫不退让,利用讽刺性语言的辛辣、幽默、风趣、含蓄的特点,进行“反攻”。它通过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说话者对挑衅者的轻蔑、贬斥、否定的思想感情,能收到揭露丑恶、回击挑衅、嘲讽无知等交际效果。
在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有耐得住攻击并懂得如何有效的反击的本领。纵观世界各地的风云人物,无不能言善辩,既能耐得住批评,又懂得如何反讽。不擅长反讽的人,会感受到压力和挫折,处处受人制约,在竞争的长跑中无法顺利地出人头地。
反击丑恶
“九·一三”事件之后,在一次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上,苏联代表马立克借此事贬低我国,他说:“中国那么好,为什么林彪要往苏联飞呢?”中国代表镇静地回答:“尊敬的先生,您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吗,鲜花虽香,苍蝇不照样往厕所飞吗?”
反唇相讥就其动机来说,有善意与恶意之分。对来自敌人的讽刺要针锋相对,不留情面;而对一般人的反讽,则不应是恶意的;通过反唇相讥,意在引起对方警觉,绝不能以出对方的洋相、拿对方取乐为目的。
英国作家肖伯纳有一次坐在沙发上沉思,他身边的一位美国金融家说:“肖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肖伯纳看了他一眼。金融家感到很得意。肖伯纳话锋一转说:“我所思考的正是你。”金融家本想戏弄肖伯纳,没想到自讨个没趣。
以其人之言反治其人之身,这是最高明的反讽术!通过这种方式,在降伏对方的同时,也能使自己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
回击挑衅
在交际场合,发生人身攻击之类的不愉快事件是难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哑巴亏,反讽将成为你防身的盾牌。对于生活中的蓄意挑衅,也可以运用反讽,维护自己的尊严。
清代,侍郎纪晓岚有一次与尚书和坤同席,和坤指着桌子旁吃骨头的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听出了和坤话里的“骨头”,马上答道:“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
反唇相讥必须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藏得太深会不知所云,说了也白说;露得过头就变成赤膊上阵,失去了讽刺的意义。
肖伯纳《卖花女》准备上演了,他派人给丘吉尔送去两张票,并附一张短笺:“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拙作《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也有朋友的话。”
丘吉尔答复道:“亲爱的肖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我和我的朋友因为有约在先,不便分身前去观赏《卖花女》的首场演出,以后一定从命,假如你的戏还有第二场的话。”
一个嘲讽政治家只有对手,没有朋友;一个反讽戏剧家的戏剧可能短命,不会长寿。讥中含趣,乐中有味。这说明,能言善辩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反讽只具有攻击性而没有幽默感,这绝对不是真正具备幽默素养的人的言行。有时候,懂得幽默的人还要掌握如何用幽默来化解摩擦的艺术。善用幽默的话语来反讽的人,才会有力量。
需要提醒的是,反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你受益,也可以使你受损。用得恰当,它是利器,用得不当,很容易因而加深对方的敌意,有时仅仅打赢得了“口水仗”,却为自己招惹了一个一生的敌人。所以,反讽要掌握分寸,尤其是需要区别清楚对象和场合。
英国的作家兼评论家巴拿得·琼,体型瘦小,有一次,一位体态肥胖的人,对琼讥讽说:
“看到你,只能让人联想到英国以前一定闹过饥荒。”琼一听,针锋相对地反驳道:“看到你,一定让人联想到,原来好几次饥荒的原因是出在你的身上。”
这位胖子自以为幽默,殊不知强中更有强中手,琼以其不逊之言还掷给他,胖子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嘲讽无知
在生活中,总是有那些令人讨厌的、经常说大话、自吹自擂的人,事实上,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他吹嘘。如果你在心中想过有机会一定要找一句话来堵这种人的口,那么至少表明你已具有幽默的素质和反讽的勇气了。让我们给那些吹嘘者的狂热大脑泼一盆冷水吧!让我们看看应该如何用幽默来消遣那些喜欢在人前炫耀自我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有一次,一位知名然而品行不正的僧侣到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家做客,这位僧侣对绘画一点也不在行,却指着达·芬奇的一幅画批评说:“画中那个人的肤色好像画得太红了点。”
达·芬奇很郑重地回答道:“因为他看到像你这样的人来访,感到有点羞愧。”
还有一则泼人冷水的故事,发生在有“铁女人”之誉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身上。
有一次,撒切尔夫人与工党领袖加纳翰同机。在伦敦的上空,撒切尔夫人拿出一张10英磅的纸币说:“如果我从窗口丢出去,捡到它的人一定会很幸福吧!”
没想到加纳翰马上接口说:“假如把你自己丢下去,那么全国人民一定会更幸福。”
我们从这些充满智慧的幽默中可以领略反讽的力量。在现实中,我们也不妨学习一下,提高对那些傲慢无知的人的反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