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我们关于“忠诚”的观念。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并非是要求一个员工一辈子在企业内工作?而是要求员工遵守与企业内的劳动合同等已经签定了的各种承诺和约束,在合同有效期内为企业服务,并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要在企业内大力地展开关于“员工忠诚度”的宣传。企业可以明确地提出,本企业用人的核心理念是“忠诚第一、能力第二”,并通过各种宣传的方式将这样的理念贯彻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去。在展开宣传的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员工忠诚度的行为表现”,明确鉴定员工忠诚度的行为刻度指标,这样使员工的行为能够有据可依,使员工能明白什么样的“言行”是属于“忠诚的表现”。如果企业内的每一个员工都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对企业的“忠诚”而不是表现“不忠诚”,整个企业内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忠诚文化”与“忠诚氛围”,这样就容易同化其他员工的行为,企业就会进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 2、是改变我们传统的用人理念。中国人传统的用人基本理念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并且认为是天生正确的信条,其实现代企业的用人基本理念应当改为:“信任是基础,监督是前提”。如果说用人没有基本的信任的话,那么,我们怎么会在茫茫的人海中选拔出“你”来,担当企业的重要的岗位职责?所以要加强用法律与协议的手段来约束关键岗位的知识员工。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讲法制的社会,尽管我们社会的竞业避止法规还不健全,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就有相应的一些条款,可以起到相应的约束作用。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老板和经理人之间订立的各种协议、合同书,是双方关系的一种约束,也是一种确保。”因此,企业和关键职位的知识员工在合作之前一定要做好责、权、利方面的约定,事先的约定要做好这是一个制度问题。这种约定要体现出对企业商业机密、技术专利、核心竞争力的保护。 另外,要根据知识员工的特点,系统地引入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做发,提升企业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达到员工忠诚度的根本提升。采用法律与协议的手段主要在于预防,它并不是提升员工忠诚度的主要方法。提升企业员工,尤其是知识员工忠诚度的根本方法还在于将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引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来,这些具体方法的应用,我们将在下一个部分专门探讨。四、 对知识员工还要特别重视期在工作中“成就感”的获得。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影响员工工作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薪酬等方面外在的因素属于“保健因素”的范畴,“保健因素”得到满足之后,员工只会产生“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只有基于“工作本身”产生的“成就感”等方面的因素,才能成为员工的“激励因素”。知识员工成就感的获得在于其认识到自身工作对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是工作本身给他带来的乐趣。要尊重知识员工的价值导向,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知识员工的自我实现愿望往往会比较强烈。自我实现是自我生命价值的社会体现,组织上应当了解知识员工真正的兴趣之所在,根据他们的价值观念的指向,和他们一起探讨他们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努力方向,使他们的工作志趣能够和他们的工作内容有较高的吻合度,不要以为只有提升到领导岗位才是对他们的重视。笔者在十多年的企业领导力开发培训中发现,有许多被提拔到管理岗位的技术研发人员,事实上他们并不愿意在管理岗位上工作,他们的兴趣往往还是停留在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上,之所以接受了管理岗位的工作往往是“官本位”思想在企业中的体现。 对提升知识员工的忠诚度更加重要的是要在“成就感”和“自我实现”上多做些工作。3、要有正确的激励措施 激励活动是由谁激励、激励谁和怎样激励这三个主要要素构成。正确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之所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管教授詹姆斯所说: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激励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它自身是有规可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励必须考虑人的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第二,激励必须制度化、规则化,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三,激励具有全员性,即必须针对全体员工,这样才能起示范作用。第四,激励应当公开、公平、公正。美国的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证明: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知识型员工由于其文化水平较高,更多的是考虑其潜能和成就感,并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合理公正的报酬。所以,在进行激励选择和设定时应针对性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当然,还应该注意对工作进行设计,因为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有意义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激励因素。4、使管理方式分散化 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不懈地追求,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他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当员工感到自己仅仅是企业的一个“高级打工仔”时,就很难对企业绝对忠诚。因此,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给员工创造个体的发展空间,给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更大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职位资源,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足够大的成就实现机会空间。当然企业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如:已经出现的股权激励就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的一种尝试。股权使得员工把自己的创新活动看成是一笔可观的投资,因而更能激发其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趋向。股权激励是一种可行的激励方式,体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常常不按常规处理日常事情。和这些人员进行交往时,传统的官僚管理作风只会碰壁,因此需对知识型员工实行特殊的宽松管理,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其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之下被动地工作,导致员工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应该建立一种善于倾听而不是充满说教的组织氛围,使信息能够真正有效地得到多渠道沟通,也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决策,而非被动地接受指令,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如分散化管理,在信息经济时代,分散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管理趋势。在组织中拥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并不一定拥有较多的信息,电脑的存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平行的世界,知识型员工也由于自己的专长而自负,对权威的顶礼膜拜已经成为的陈迹。为谋求决策的性,更重要的是求得知识型员工对决策的理解,定期与雇员进行事业的评价与探讨,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施以“分散化管理”,应是信息经济时代管理的一种趋势。 总之,要想不断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企业就要把员工当做企业的内部客户,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达到人企互利的效果,才能使知识型员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也促使组织实现其组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