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养成的惰性并不清楚,只有偶尔清闲时前后对照才发现——现在少了行动,多了懒惰。总说忙,忙、忙、忙……一个“忙”字隐藏了多少惰性细胞?美国有项心理研究表明,90%的美国大学生都存在惰性倾向。富有惰性的人,通常不喜欢把难事、繁琐事、正事放在前面完成,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抱佛脚。这样的做事风格往往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因为无法在最后期限前完成指定的任务,而一次次失去成功的机会。
不是说时间是挤出来的吗?可现在就是不想去“挤”。因为常说忙的缘故,到后来不忙也不会做其他的了。如,有的人周末睡懒觉,雷打不动。以前还常常去书店逛逛,不买书蹲在那里还免费享受一两个小时,不过瘾的时候就破费一点。可现在那些毫不犹豫买回来的书籍,多半被束之高阁,像尘封的记忆,难以再启。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真是高明。
其实,对大多数有惰性的人而言,是一种源自童年的行为习惯。儿童生来就有喜新厌旧的本能,对于新鲜、刺激的东西,儿童会很关注;对于枯燥平常的事,儿童会自然逃避。做父母的如果没有帮助孩子养成先做正事后玩耍的习惯,那么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依旧先玩耍然后做正事。
当然,孩提时家教过严,也会导致惰性。在重压之下的孩子往往只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对抗父母。等到成人之后,他们对正事也照旧拖拉,因为在其潜意识里面,这是对父母权威的反抗。
同时,父母的杰出也会“造就”惰性子女。事实上,父母的杰出本身也能对孩子构成一种压力,养成他们拖拉的习惯。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讲,感到无法超越父亲的完美成就而自暴自弃的孩子,正是用自己的失败形象来成功地达到了破坏父亲完美形象的目的——父亲至少在培养孩子上是无能的。
成年后,单调而安逸的生活养成了惰性,这是腐蚀的根源。有人除了加班的日子无法赖床外,哪怕多睡两分钟都高兴。只是陪同领导出差的日子稍为收敛一点惰性,因为怕被领导批评。
此外,工作不理想也会引起懒惰作风。如果你不幸选错行当,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也无法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水准,现实生活的重压也会使得你反思自己的生活风格。有不少人会对自己失望而变得自暴自弃,转成行事懒惰的风格。
惰性除了影响自己外,还影响周围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竞争的社会,但由于人性中的惰性,当一个人在一个群体中准时高效地完成任务,他就给那个群体带来了压力。群体就会以各种方式给那个出类拔萃者发出警告。
如何克服惰性呢?首先,搞清自己的潜意识情结,当你解决了和父母的互动问题以后,导致你做事懒惰的心理根源也就消失了。
其次,惰性习惯并不会马上消失,因为这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习惯和风格,所以必须设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再者,你可以把生活中需要做的事罗列出来,按照它们的重要性排序。先从最重要的事改起,逐步改进其余,直到养成不再拖拉的习惯。
最后,自己时常在心中反复记住一句话:“人生很短,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允许我们浪费!”有位哲学家说:“要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样。”这话真的有着不凡的催逼的力量,谁也不知道哪一天是自己的生命终点站。
多数人都预期自己可以活到一百岁,因此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他还在那里慢慢腾腾,不慌不忙。
而认真生活的人相信,只有自己可以掌握的这短暂的现在,是他靠得住的寿命。因此他尽量地利用他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去推动他自己。生命不浪费,成功的机会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