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将打将,兵打兵”是常理,特别是在封建时代的西欧和日本,骑士或武士把家族的名声和个人的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他们不屑与农民交手,更不愿意死在农民手中。蒙古入侵前,日本人的战法就是小股部队各自为战,一方将领首先通报家世和官职挑战,对方阵中地位相当者出阵通报家世和官职后应战。所以当他们遭遇蒙古骑兵排山倒海般的突击阵形时,不但毫无还手之力,而且还莫名其妙。在欧洲,战场以外的骑士决斗一度也很盛行。即使在混战中,骑士们也会有意识的寻找对方身份相当的人来较量。欧洲和日本的各家族都有自己的纹章和旗帜,作战时有专门的人通过纹章识别和记录参战的各家族。所有伟大的战役都通过史料和文学广为流传。通常贵族之间的交锋是一对一的,高尚的,著名的骑士或武士如何战死,被谁杀死都有详细地记录,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源平合战中纯粹的武家源氏就比贵族化的平氏龌龊得多,单挑时经常伴随着一些小动作。有兴趣的话,推荐你看一看《十字军骑士》与《平家物语》这两本书。
然而对于一支战术先进,训练有素的部队来说,中高层的指挥官职在排兵布阵,临机应变,根本无须亲自上阵杀敌。中世纪的骑士冲击战术其实是战术思想的一种倒退,这主要是因为大诸侯的军队以小诸侯的军队和骑士为主,缺乏统一的编制和足够的训练,难以组成复杂而灵活的阵形。这里所说的阵形,不是影视剧中从何门入,何门出,内藏机关埋伏的八门金锁阵,那种东西适合置于迪斯尼乐园中。以罗马军队的步兵方阵为例,作战时依靠团队的整体配合,时刻注意保持阵形,因此很难被攻破而引发混战(如果步兵方阵被骑兵突破,全军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即使是基层指挥官,也不可能擅离位置去寻找对方的基层指挥官。罗马的军团方阵可算是冷兵器时代威力最大的步兵阵形,西罗马帝国即使在其衰亡之际,还能依靠这种步兵阵形战胜阿提拉所率领的强大匈奴铁骑。
具体到中国古代的军队,往往重战略而轻战术,同时忽略对先进武器的研发,这就导致部队本身战斗力较差,很容易引发混战。在混战中,击杀对方高级指挥官既有利于己方战局,也有利于个人功绩,因此无论将领还是士兵,都希望打将而不是打兵,再加上没有骑士精神和决斗传统,所以名将一般都是死于乱军之中。比如靖难之战中的一些战殁名将,《明史》的记载如下:
南军
宋忠:忠仓卒布阵,未成列。燕王一麾渡河,鼓噪进。忠败,死之。
瞿能:会旋风起,王突入驰击。能父子死于阵。
庄得:已而燕王以骁骑乘暮掩击,得力战,死。
北军
张玉:玉不知成祖所在,突入阵中力战,格杀数十人,被创死。
谭渊:渊遽前搏战,马蹶被杀。(按《庄得传》,谭渊系为庄得所斩)
王真:真被重创,连格杀数十人,顾左右曰:“我义不死敌手。”遂自刎。
不过相比之下,将一般骑马,兵一般步行,且将少兵多,所以“将打将,兵打兵”的概率比较大。至于明末辽东战事,后金兵就更随意了,明将多数是被乱箭射成刺猬的。而在欧洲,操作简便,杀伤力巨大的十字弓被教皇明令禁止在基督教国家之间的战斗中使用,理由是高贵的骑士不能被低贱的农民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杀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