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

2024-12-16 00:48:4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父亲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亮的弟弟诸葛钧史书上记载甚少,只说他一直追随诸葛亮,后来当过蜀国的长水校尉。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都执掌权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他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诸葛亮从小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他居住在襄阳的隆中,读了许多书。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比如:《诗》、《书》、《礼记》、《春秋》等。其次,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诸葛亮只是吸取这些学说的营养,却不盲目迷信这些学说。他曾经这样评价诸子百家:“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有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大学者司马徽和黄承彦。其中特别是黄承彦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可能她确实不算漂亮,但是诸葛亮择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干,而不是她的外貌。这正是诸葛亮的人品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人们评价诸葛亮说他性情“高逸超群”。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尽管黄月英既聪明又贤惠,但她毕竟长得有点难看。古往今来,总有不少人替诸葛亮感到遗憾。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尽管荆州境内卧虎藏龙,但荆州牧刘表却从来没有看出诸葛亮是个人才。可能在他的眼里,诸葛亮只是好友诸葛玄那个可怜的侄儿。即使他听说庞德公这样的德高望重者都称诸葛亮为“卧龙”,他也不会相信。毕竟,那需要眼光。《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表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这就是为什么荆州境内人才济济,而刘表却无所建树的重要原因。
  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喜欢曹操的。这与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关系。史书上历来把曹操与王莽并称,可见其人品的低下。对这种人,诸葛亮只想除之而后快,而绝对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退一万步说,即使孙权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他也不会背叛刘备而依附孙权。
  诸葛亮后来在他著名的《诫子书》中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是,一个人胸怀雄心壮志,而又报效无门的时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宁静”是很难的。诸葛亮于夜深人静的时候“抱膝长啸”,可见他也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那个半人半神的超人。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在最终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作了长长的铺垫。说刘备如何带着关羽和张飞二人,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访;又如何一次二次没有见到诸葛亮而只见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让刘、关、张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见上面等等。这些编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礼贤下士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众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诸葛亮来。但在权威的历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都没有记载,关于这一段,书中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所以后人评价《三国志》:惜墨如金、过于简略。
  见到诸葛亮之后,《三国演义》又对这位主角进行了一番外貌描述: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生活在明代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距离三国时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据呢?晋朝的裴启在他所写的一本名叫《语林》的书中,记载了诸葛亮外貌。书中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时,司马懿曾经派人偷偷地观察过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一辆未加装饰的小车,头戴葛布做的头巾,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名士也!这是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对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记载。它可能就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据。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中老把张飞描写成为一个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其实这与历史有很大的出入。史书记载说张飞是一个富家子弟,字写得很好,平生还有一大嗜好,就是爱画美女。当然,他的武艺也很好。
  《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诸葛亮,还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诸葛亮首次指挥刘备军队就取得“火烧博望坡”的胜利,继而又取得“火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是如此。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实际上,那时军队里也没有这样的职务。刘备驻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篱下,哪能给诸葛亮什么样的官职呢?他只是作为一个宾客,为刘备参谋军事而已。诸葛亮真正开始有职务,是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自己做了荆州牧以后,才任命诸葛亮做了个“军师中郎将”。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务,不可能指挥刘备的军队,也就更谈不上什么“火烧博望坡”和“火烧新野”了。
  据史书记载,即便是赤壁大战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诸葛亮也从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率领过任何一支军队。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恰恰相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并不显眼的基层工作,而且把它们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来赢得刘备和大家的尊重,最终担负起蜀国丞相的重要职务。
  诸葛亮出使东吴结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刘备帐下确实没什么文臣,还有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正效力于东吴。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一到东吴就遭到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众谋士刁难,但是历史上不是这样的,张昭已经是当世名士没有必要和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争得面红耳赤,还有就是智激周瑜,三国演义中把周瑜描写成为一个嫉妒心强、心胸狭窄的人,这是多么不公平的,而历史上对周瑜的评价是心胸宽阔、气度不凡。还有就是当时候称:曲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是一个能善于助人的人!还有就是周瑜本来就是主战派更本不需要诸葛亮的刺激。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完成与东吴的结盟后就立即返回了,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写到的滞留在东吴与周瑜共破曹操,就更加不会有“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的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孙刘联军并没有追击,当然也不会有华容道等故事了。曹操退却后周瑜攻取了荆洲的战略要地江夏、南郡、刘备则率军攻取了江陵、武陵、长沙、桂阳、零陵。曹军则继续保有襄阳,刘备夺取了五郡之后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管理五郡税务征收工作,此后刘备从东吴借来了南郡,以图西川。刘备夺取西川后又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负责西川的政物工作。
  公元222年刘备建立蜀国封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诸葛亮还修补了与东吴的关系,而在东吴给蜀国的和书中并没有称颂后主刘禅的文字一般来说都应该有的 这说明当时的蜀国诸葛亮的权利!蜀国放弃了自己国家一半的土地(荆洲)这需要承受的压力!可见诸葛亮当时在蜀国中的权利!
  修补与东吴的关系后可以放心平定南方叛乱。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叛,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率领50万大军南征是不现实的蜀国人口不过几百万不可能出动数量如此巨大的军队。再者云贵都是交通相当不便利的地区,要供应50万军队粮草简直是天方夜谈,历史上诸葛亮只率领了2万人南征。
  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对蛮王孟获七擒七纵这是不可能的,即使要收服人心但这未免伤亡太大 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不可能为了一个人拿2万士兵的生命做赌注,历史学界的认为是,诸葛亮大军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地 一路打破孟获七个城池,这对于蜀军是相对简单的 蜀军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冲车 投石车等,要攻破孟获的木头竹子所筑的城池是相对简单的可能其中有一两次抓到了孟获放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孟获投降南方平定,诸葛亮没有按照演义中所说让孟获永镇南帮,而是把孟获和支持过叛乱的士绅调入成都。
  南方平定诸葛亮可以安心北伐了 但后人对只出祁山不采纳魏延的出子午谷一直就有质疑 出子午谷是一个好计策但长安城池坚固不是一支小队伍能够打破的 即使打破长安魏国援军可以马上到达。而蜀军是不可能马上到达的 到那时攻破长安的蜀军必死无疑 诸葛亮不想拿一员大将来冒险,在大将相继谢逝的蜀国这是肯定的。出祁山则可攻取关中平原以补充蜀国的实力 退可谨守汉中 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危险性。
  就在诸葛亮捷报频传的时候在天水等城池遇到了阻击牵制了大军主力,魏国这个时候援军到达,诸葛亮派出了马谡守备街亭以拖延魏国援军。演义中说马谡是带领了10万大军去守街亭,但历史上诸葛亮只派出了3万人去守街亭,在主力被牵制的时候这已经是诸葛亮能派出的最大数量的军队!诸葛亮所叮嘱的当道扎营不是没有道理的 街亭城建在一个小山丘之上 易守难攻。天然的地质裂层尤如城墙般,但马谡为什么选择了不驻扎在城里而选择了山上呢!原因可能是地质裂层出现了多处破漏,魏军很容易从这些地方攻破,而蜀军没有时间去修补,所以马谡就在山上扎营。蜀军是以步兵为主多为弩兵 从山上更容易射击!但魏将张颌采取了围而不攻导致了蜀军 军心涣散大败而回。有很多人为马谡鸣不平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那我们就看看马谡做了什么!史料上记载在遭到张颌包围时马谡竟抛弃军队独自逃跑,这已经违背了一个军人基本素质,可能不杀他嘛?演义中写到街亭失守后就上演了让后世称颂的“空城计”不过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原因很简单 魏军没有追击 并且指挥魏国军队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颌!
  在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才和司马懿对阵,两军对峙一直没有交战,蜀军主动后撤以诱魏军而老道的司马懿没有追击,而是远远的尾随蜀军,这时司马懿的部将在也忍不住了,强烈要求司马懿交战司马懿才与蜀军决战,后魏军大败,而回蜀军因粮草不继而撤退,这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交手!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敢于寻找魏军主力作战,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去寻找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作战这是不可想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阵法与诸葛亮发明的诸葛连弩,诸葛连弩就是为了克制骑兵而研制的,就像今天的机枪扫射一样威力可想而知!魏大将张颌就是命丧于诸葛连弩之下。可惜如今已经失传了。八阵图也早已失传!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回答2:

关于诸葛亮的若干“头衔”评价。
政治家,就是能代表国家行使政府权利,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社会太平的管理者,政治家做事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不感情用事。诸葛亮是政治家,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要知道刘备托孤这件事不论是刘备的本意(这个可能性最大),还是出于无奈(还能交给谁啊),诸葛亮这个丞相在蜀汉绝对是所托不二人选。要知道治理国家这码事可不好做,表面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你要人听你的不外乎两条:服你或是怕你。赏赐(五斗米是可以折腰的)和杀人(刀架脖子上不屈服的还是寥寥,何况那时候有株连的)固然立竿见影,但财宝美女终有限额,杀人多了可是会激起民愤、进而民变(起义)的。在荆州益州汉中这个地头,刘备一族毕竟是外来势力,其得权那是捡了个漏儿,所以说投降的本地势力和原刘璋势力都是只能安抚不能大肆威胁的,人都投降了,你也就不能死榨油水了,这时候要让人服你就必须拿点真才实学来了。怎么服你?以德服人、以治服人,通过各种手段让官吏、百姓都安居乐业了你自然受拥戴;如何叫人怕你?治军有方、军权在握,那叫不怒自威,万不得已可以杀个贬个鸡仔骇骇猴儿。要知道孔明自己称帝那是有难度的,但学学曹操培养诸葛氏隔代篡位毕竟还是力所能及的,这是刘备有丁点担心(所以托孤时李严被安排在场的)但也无可奈何索性不去多想的问题,诸葛亮用行动证明了其忠诚不二,这份忠心在后人心中那是绝对加分的。诸葛亮的法制公正、励精图治那是史有所记,怎么证明?看身后事,老百姓的眼那是明晃晃,你说这管诺大一国的人,事要做不好,水要端不平,怎么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景象?还有证明,就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各集团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立即爆发。当然会有人说这不是证明诸葛亮管得不好嘛,我说不是。前面说过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蜀汉政权本来就是一个装满了引线的“火药桶”,刘禅的能力最多也就是一般般(做好皇帝大大的不够),也只有他诸葛亮镇得住。孟获那一段,诸葛亮处理得,既镇压,又安抚,恩威并施,那叫漂亮。至于讲孟获为什么造反?他一蛮王造反诸葛亮有什么责任,又不是从小带大的?还是这样讲,火药桶不是孔明造的,引线更不是他孔明捻的,他毕生都在拆引线还是来不及把“火药桶”变“水桶”。总之,政治家这一桂冠,诸葛亮配得上杰出二字。
军事家,就是能指挥军队,会鼓舞士气,精通行军打仗、运筹帷幄之道的军事统帅。鲁迅先生说对诸葛亮《三国演义》里“状多智而近妖”,主要还是在军事战役和战斗中。先简单列一些情况:借东风且不考史实,以当时的科学条件是不是玄乎各位心里有数;草船借箭正史无考,真的实施也不可行;空城计那多拽的事,也是与史可考,按说陈寿是蜀汉人,只要不是威胁曹魏司马氏统治的事,如果真有《三国志》不该漏了。可能有人要急了,智慧的化身、计谋的转世怎么可以被如此颠覆?那真的要怪《三国演义》的流行性和误导性了。中国历史浩瀚长河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故事人物非《三国演义》故事和人物莫属了,那么短短不到百年历史,成百上千的人物,端的是活灵活现、耳熟能详。人云亦云,说多了便像真的发生过一样,讲得精彩听了高兴也便是了,不必过于较真。把现世的功劳成绩算在先辈祖宗的头上也是中华民族谦逊低调处事的表现。至于真相嘛,感兴趣的可以去追究一番,考虑一下事实可能应该是怎样的。但个人认为即便诸葛亮有诸多方面被妖化,仍不妨碍其军事家的称号。我前面讲了军事家的要素:能指挥军队,会鼓舞士气,精通行军打仗、运筹帷幄之道。有人说这样讲人人都能当军事家了!且慢,什么叫指挥军队?就是千军万马、车马辎重,你指哪他们去哪,你要他们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去干嘛?去杀人!去拼命!甚至去送死!现在请问,你能叫得动几个人去帮你干这活?恐怕你自己都不肯干。这就是专业军人和普通百姓的区别,想通了这个因素,你就可以理解几十个训练有素的专业军人有可能轻而易举的控制数万百姓了。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军事家了。毫无疑问,诸葛亮不仅能指挥军队,而且武将士兵对他也是莫有不从。至于鼓舞士气,最简单就是打胜仗,但胜败在兵家是常事,胜利对每个军事家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结果。然而蜀汉中后期,国力本来就是三国中最弱,政权也有隐患,优良武将寥寥,巴蜀之地民众又多安逸之心,在这种环境下诸葛亮还可以振奋士气,多次以攻势面对曹魏,获得各有胜负的战争结局,可以讲至少从战争动员和准备上做得十分出色。至于讲行军打仗中的排兵布阵、粮草保障、进退有序、奖罚分明,诸葛亮无一不是拿手本领。所以讲军事家的头衔诸葛亮当之无愧,但还不能晋升一流。什么原因?要我看有二:一是非行伍出身,冲锋陷阵不擅长;二是性格持重慎行,善于事先安排、按部就班,冒险精神有限。打仗这个事情我们大多数人目前都比较陌生,不能流行的主要原因是要死人的。其实打仗和艺术一样是讲天分的,优秀的艺术创作我们只能享受其创作成果却很难感受其创作过程,战争的艺术在于让自己的军队在血液凝固的活人尸体和瞬息万变的敌我变化中寻找到忘我的境界,不论这境界是荣耀、是仇恨、是信念,总之是不怕死的精神!这种境界不是说来就能来的(官渡之战曹操自己明白是未必有胜算的),这次来了下次未必来(荆州之战关羽先赢后输),有时候是逼出来的(所以讲按史实赤壁之战的战功中首功当记周瑜)。打仗胜负的事书上讲是看战争的正义性,其实战争的正义性很大程度是靠政治家的打扮,政治家再和军事家一起制造出军队不怕死的精神,最后靠军事家指挥军队劲往一处使(当然战术上的细节千变万化),拼着性命换来的,不是靠锦绣文章或金银财宝直接忽悠来或购买来的,有很多时候是要冒风险的。关键时刻搏一搏的事到今天都有人在做——写甲骨文或写文言文都是标新立异的高考招数,得零分还是得满分事先是不知道的。这样看来诸葛亮是个不爱甚至是深恶赌博的高尚行为人,这一点却直接影响了他的军事家成色和军事斗争结果。
战略家,对诸葛亮而言就是《隆中对》的思想,对蜀汉的建国和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这个前面很多百度道友已经说过了。我只想补充一个想法,后世伟人毛泽东的一些战略思想——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持久战,人民战争,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就明白了战略家的可贵(就是绝对稀缺的人力资源啊)和战略的重要。
文学家,这是个人意见哦。简举二例:《出师表》的文笔内容俱佳;《诫子书》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韵双绝。
总之,当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的历史人物不多,诸葛亮当仁不让。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是:非常的有才,绝对值得后世尊重

回答3:

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事天赋的无比推崇。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发生过没有?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郭冲这个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里还有五件事情是你们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文章。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空城计吧,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
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东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国演义》,当时诸葛亮借东风是个什么形象?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汉啊,这类的人物。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帅哥。《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这个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合现在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26岁,大家想一想26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该是什么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我们舞台上的一样不一样?借东风这个事情当然也是没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该是诸葛亮,该是周瑜啊。我们读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没说东风不与诸葛便啊。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他的军事将领都变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着军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军师给我的锦囊妙计,打开看看,哦,这么办。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
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转自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

回答4:

对诸葛亮的最初印象,我也从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看到的,长大一些后,看了小说三国演义, 从小就很崇拜诸葛亮,觉得他很聪明,也觉得他很可惜,认为他如果在活长一些,也许就能帮助蜀国统一天下,完成刘备的托故重任. 也觉得好感人,特别是在电视剧中,诸葛亮在临死弥留之际,还在想要把蜀复兴,这么忠诚的大臣,看的我第一次为电视剧掉眼泪. 小时候,诸葛亮简直就是我的偶像.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的知识也多了,觉得诸葛亮也不是那么的完美,比如说楼上有位同学说到的,三国演义中介绍的很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都不是真实的,而是小说杜撰的,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失落,但是后来想想,确实,哪有那么完美的人呢?

我同意楼主的观点,我觉得诸葛亮的功是大于过的.他的一生的功绩,主要就是从赤壁之战开始的,他在赤壁之战中,虽然不是起到主要的作用,比如说调兵遣将,但是,他促成了孙刘联盟,这一条就是很大的功劳了.当然,舌战群儒,华容道,博望坡之战这些,都不是诸葛先生的杰作.
之后他又帮助刘备进入西川,在四川站稳脚跟,在刘备死后,又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依法治国的开创者.为四川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等等~~~~~

至于诸葛亮的过嘛,说实话,也有不少.像六出祁山.很多看了演义的同学可能要认为这怎么是诸葛先生的过呢,应该是功才对.可是我认为不是这么回事,诸葛的6出祁山,实际只有5次是北伐,一次是反击魏军进攻.这几次加在一起,只有第一和四次到了祁山,其他几次祁山都没到.对魏作战取得的胜利也很小,似乎就只夺得了魏的两个郡.然而七年的北伐,使得本来就不强大的蜀汉更是虚弱不堪.
抛去蜀国的国力不说,诸葛的能力,老实说,治国,治军方面是有一套的,但是军事作战指挥方面却一般化,这也是他北伐没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条,我觉得也是他的一个过,就是刘备死后,排挤同为顾命大臣的李严,最后把他直接降为平民了. 这一点就不值得称道了.

总而言之,诸葛一生功大于过,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还是很喜欢诸葛先生的

回答5: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理论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唐国强饰)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诸葛怀 诸葛果(女儿)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