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 江西省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编辑本段]政治家王安石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江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唐、宋、元、明、清五朝,江西共有进士10495名,占全国的10.99%;有状元41名。自汉代以来,江西有800余人列传,有90人任宰辅。《明史.儒林传》共著录115人,其中 江西35人,居第一。从秦汉至清末的两千余年间,相当一部分江西人在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技、思想等领域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重大的影响。东晋陶渊明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大师。唐宋八大家,江西就占有三家:欧阳修、王安
石、曾巩、黄庭坚、文天祥、朱熹、汤显祖、宋应星、八大山人等,以上为古代江西十大名人,杨万里、陆象山、解缙、谭纶、邓子龙、况钟等也为江西古代人杰的卓越代表。 江西历史上,文学、艺术、史学、科技大师辈出,有如夏夜星空灿烂、光耀夺目。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黄庭坚、周必大、杨万里、姜夔、文天祥、洪迈、刘过、汤显祖、蒋士铨、周行清、朱耷、宋应星、裘日修、雷发达、宋祁、刘恕、马端临、陈寅恪、傅抱石……数不胜数,一位又一位的文化巨擘,撑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
灌婴、陶渊明、李渤、王安石、黄庭坚、王钦若、晏殊 、 欧阳修、 李觏 、 曾巩、 晏几道 、
朱熹 、汪应辰、洪迈 、 杨万里 、 陆九渊 、 夔 、 刘辰翁 、文天祥、马端临 、欧阳贞 、朱耷 、习嘉言 、 严嵩 、 严孟衡 、 黄子澄 、 解缙 、况钟 、魏良辅 、汤显祖 、宋应星、魏禧、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李烈钧、蒋彝、许德珩、傅抱石、赵醒侬。
吴芮(汉长沙王)
陶渊明(田园诗第一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侃(东晋名将、武庙七十二将)
晏殊(北宋名相、宋词大家)
王安石(北宋名相、十一世纪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北宋名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
黄庭坚(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书法“宋四家”之一)
晏几道(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董源(五代绘画大师、北宋三大家)
朱熹(儒学集大成者)
陆九渊(陆王心学开创者)
李觏(哲学家、思想家)
文天祥(政治家、诗人、民族英雄)
杨万里(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八大山人朱耷(中国画一代宗师)
解缙(明朝三大才子、《永乐大典》主编)
姜夔(文学家、音乐家)
魏禧(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
洪迈(南宋著名文学家、《容斋随笔》)
吴澄(元代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严嵩(明朝权臣)
周必大(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杨士奇(明朝首辅“三杨”之首)
蒋士铨(乾嘉三大家)
陈宝箴(维新变法实权派风云人物)
谭纶(抗倭名将)
邓子龙(抗倭名将)
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汤显祖(东方莎士比亚)
魏良辅(昆曲之祖、“曲圣”)、
样式雷(建筑家、明清皇宫建筑世家)
许逊(道教四大天师之一)
汪大渊(航海家、《岛夷志略》)
朱思本(《舆地图》)
乐史(《太平寰宇记》)
罗洪先(《广舆图》)
陈寅恪(国学大师)
李烈钧(民国军事家)
傅抱石(“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方志敏(革命家、军事家)
张勋(北洋军阀)
胡先骕(中国植物学奠基人)
吴有训(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杨杏佛(中国管理科学先驱)
饶毓泰(中国物理学先驱者之一)
李瑞清(近现代教育家、书画家)
柳子谷(画坛“金陵三杰”之一)
陈三立(“维新四公子”、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蒋彝(入选《世界名人辞典》)
桂永清(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
程懋筠(音乐家、《中华民国国歌》创作者)
熊佛西(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黄家驷(医学家)
欧阳自远(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
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
古龙(武侠小说家)
程抱一(法兰西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十大杰出校友)
舒同(书法家)
盛中国(音乐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