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认为在自然界是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人类在自然面前也应该去尊重自然。
在政界应该是要顺应民意,体恤民情,不可强为民意。
普及到人生,应是要顺其自然,莫强求,心境淡泊,为人和善。
(2) 对“以无事取天下”的理解就应该是:以德平定天下。第一,我们从语意逻辑上分析,老子先提出“以正治国”和“以奇用兵”,这是对治理国家这一行为所包含的治国与治军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于一个以“国家”为主体而采取的行为,治国表现为一种向内的治国行为,而用兵则表现为一种向外的治国行为。然后再提出“以无事取天下”,所以“无事”是对“正、奇”的一种语义上递进,其意义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既然前两者各是对治国这一行为内涵的某一个方面的论述,那么后者则是对它们的一个总括。第二,我们从三十八章中老子对“德”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老子把“无为”是置于仁、义等等之上的。“无为”只是对事情的态度或处事方法,而“无事”比“无为”的意义更具至上性和概括性,表现为对处理事情的行为的一种状态的描述。而“无为、仁、义”等等正是与“正”和“奇”的各自内涵:守弱、慈等等对应,而这些也都仅仅是对事情的态度或处事方法,而“无事”则表现为对处理事情的行为的一种状态,以达到与“道”对事物的作用状态的一致,而“德”正是人之道和天之道保持一致性的体现。第三“,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冶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老子主张以德取天下的论说。又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等等也体现了老子取天下的思想。从以上的分析,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无事”确切内涵就是“德”。
什么是天道无为,心中天道无为耶,还是天道本就无为.若以心中天道无为,如何能知天之道本无为.若以天道本就无为,知己心幻生幻灭,如何能与天道同体?
既已于天道同体,是有为体还是无为体?
便知己心幻生幻灭,若从心而动是为,若弃心从道是无为,无为之道怎有有为和无为的区别耶?有区别为心动,落于后天.心不动,便是无为无不为.
此解一.
知己心幻生幻灭,心从空而生,不落于空,从有而灭,不攀于有,即有即无,为既是无为,无为是为,为有不落空道,便是无为无不为,此解二.
两解成世间百态之行,成就中道,无为无不为,此解三.
甚深微妙法难解难入,细思量.
以奇用兵,应当是毛泽东的四渡赤水。以无事取天下,注意各方面的安全问题。